close

一般人提到「石滬」並不陌生,在台灣的澎湖就分佈著幾百個這種石滬,最為有名的是位在七美的「雙心石滬」。

「石滬」是古代人為了補魚,用石頭圍起來的小海灣,利用海洋的潮汐,漲潮時魚群隨著海水進到了石滬裏面,而退潮時這些魚兒就在石滬裏面出不去,漁夫再進去以網撈魚的方式補魚。

不用出海也不用一直顧著,只要算好潮汐就可以抓點魚給家人加菜了,有一句成語「守枺待免」。石滬可以說是守滬待魚,而且可以這樣重複使用了幾百年,相當有環保的概念。

那麼石滬只有澎湖才有的一種補魚技術嗎?其實不然,在日本、朝鮮、甚至是非洲都發現過,所以不是澎湖才有這是沒有疑問的,小篇這裏所紀錄的就是在台灣苗栗的後龍海邊。

而小編不是要帶你去澎湖,其實在台灣西海岸苗栗的後龍,就有這種快要失傳消失的石滬,下圖是現存最大的合歡石滬的說明解說牌。

「DSC_4503」-1.png

根據學者研究這些地方有一共同點。就是都是出現在南島語系,那麼到底是何時開始?何地是最先有的呢?就不得而知了。

下圖是以前的買賣契約,說明石滬實在很早就存在了,而且漢人是買賣而來的。

「DSC_4502」-1.png

苗栗後龍沿海本來有一、二十座大大小小的石滬,有學者稱為是「道卡斯石滬」,但是至今還存在的只剩下「合歡石滬」和「母乃石滬」而已。

有此一說合歡和石乃是平埔族的頭目名字。小篇認為可信度是蠻高的。

 後壠庄 以前是苗栗的平埔族,「道卡斯族」的一個社,這個說法和之前提到南島語系是相吻合的,應該就是這二個頭目帶著族人用石頭築起來的石滬,之後大家就這樣來命名了。

聚居在苗栗附近道卡斯族有五個社:「後壠社」、「中港社」、「新港社」、「貓裏社」、「喜志閣社」。

「DSC_4504」-1.png

苗栗沿海是著名的沙岸地形,這些石滬存在了幾百年,石頭相信是就地取材而來,但是經過那麼久海水沖刷為何不會被朝汐破壞?又為何不會被海沙淹沒了呢?

這令人相當的好奇,也佩服古人的智慧。

下圖弧線部分就是石滬了哦

「DSC_4505」-1.png

再近一點拍,已經有人在那裏抓魚了,過去看看收穫如何?

「DSC_4509」-1.png

有人在補魚了是用手拿網子去撈魚。

「DSC_4510」-1.png

看到這些石堆了吧 是堆疊在一起的,而且是在沙地上,海水隨時可能把底下的沙沖走,自然石堆就垮了,石滬也就不存在了。

但為何它不受海水的影響?還存在了幾百年?是用什麼方法?

各位大大你想通了沒有呢?

這也是先民偉大之處,不要以為我們智慧有多高?我們的混凝土水利工程經過颱風來襲就掏空垮了,何況這石堆是在海裏,海水沖擊力量更大,一個沙洲可能一次颱風來就消失不見了。

一個沒有任何接著劑的石堆,就只是堆砌在一起而已,竟然能撐過一次又一次的颱風,和大浪,真是太佩服古人的智慧了,別忘了,這石滬可是道卡斯族人所建。

「DSC_4515」-1.png

 

附註:

合歡石滬是台灣早期沿岸石滬群其中之一,在苗栗外埔一帶,大大小小也有近十個,但是外埔漁港興建後,南邊淘深,許多石滬崩毀,只剩北邊的母乃與合歡石滬。 合歡石滬較大,現今依然使用中,依照存在的契約,為早期為道卡斯人所建,漢人交易賣下,起建年代傳說上推700年,確切是日本時代有大修,擴大至今規模。 石滬採集當地卵石堆疊,多層保護以抗海浪,由於是圓石,堆疊更需技巧,目前建造維修已漸失傳 。(摘自維基百科)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苗栗 後龍 國內旅行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戴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