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天氣越來越熱,節氣已經是大暑了,熱得快讓人受不了。
此時的海邊大家是要去泡海水消暑的,有人是要去看比基尼女郎比較有看頭。
去海邊走走吹海風是我年少時期常做的事,總覺得茫茫大海無邊無際,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無限想像,坐在海邊思考著未來,從來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大。
"外婆的澎湖灣"這首歌,對於海的描述是這樣寫得「陽光、沙灘、海浪、仙人掌、還有一位老船長。」
這裏沒有仙人掌也沒有比基尼,只有沙灘,老船長則是待會會見到。
朋友們,海,對於你而言,有特別令你難忘的一件事嗎?有特別的意義嗎?
一晃眼人生已過了幾十個年頭了,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幻想和憧景。
上一篇格文裏介紹了台灣西海岸的石滬補魚,今天想再 記錄一下傳統的牽罟補魚,這種快要消失的補魚技術,近年海洋資源枯竭,如果再不保護海洋恐怕快無魚可以補了。
首先先來認識一下牽罟吧  讓自己對它有一些概念。
 
牽罟英语:Taiwanese Beach Seine),亦即曳地網,為先民最早發明的網具[1],也是臺灣古老的捕魚方式之一。現今的臺灣各地用以舉辦方式,來展現團隊合作之精神。

利用魚群最密集靠岸的時候,以一艘舢舨將由曳地網撒到海裡,而曳地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,魚群被圍住後,再由岸上數十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[2]。(摘自維基百科)

 

下圖是漁民正在補漁網,馬上就要上場了,今天風不大,應該是很適合親子活動。

「DSC_1170」-1.png

這些網子就是牽罟要用的,又重又長,所以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,是要一群人同心協力,一般都是海邊的鄰居大家共同合作,也是團結合作的展現。

「DSC_1179」-1.png

準備要下海了,把魚網掛在竹竿上,二人一組。一人一邊,上肩後大家把網從岸邊扛到海邊。

「DSC_1210」-1.png

少部分的人把麻繩扛到岸邊,拉網時要用的。

「DSC_1250」-1.png

船要出發了,大家合力推到海裏。

「DSC_1260」-1.png

早期,每當魚汛來臨時,沿海的居民分派人手,全天候守在海邊,當發現魚群出沒時,居民以竹筏或舢舨立即出海,並撒網沿海繞一大圈來包抄魚群,將近海魚類都收進網內。

留在岸上的人便腰纏短繩,等舢舨驅趕到魚群入網後,岸邊的人們合力拉繩,將漁網往岸上拉,凡是參與的人皆能分到一些漁貨。

大家已經很忙了,聚集了很多人。身穿黃衣服的就是老船長,正在指揮分工。

「DSC_1310」-1.png

出發了。

「DSC_1360」-1.png

船已經越來越遠了往更深的外海去了,撒下網後把魚圍住。

「DSC_1380」-1.png

接下來就是收網,在岸上的人幾十個人一起合作,用力拉,就對了。

「DSC_1410」-1.png

人員分二邊,另一邊也要用力一起拉,連小朋友也來幫忙,這會是很好的體驗。

「DSC_1450」-1.png

岸上人越來越多,竹簍是打算用來裝魚的,到底有網到魚嗎?目前為止還不知道,待會就會曉得答案了。

「DSC_1460」-1.png

大家一定很好奇,今天有沒有收穫?

好像今天運氣不錯,滿滿的魚在竹簍裏,而且也還算是大隻的,活跳跳新鮮的魚,待會大家一起分,這也是分享,有出力的人都有喔

有句俗諺:「牽罟倚繩就分錢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守望相助與傾力合作的精神,用以展現臺灣先民移墾奮力與自然搏鬥的情形。漁民在團結合作下的鼎力相助、漁獲量分攤

「DSC_1570」-1.png

 

附註:

罟網: 漁網之意,用來捕捉魚類之網狀漁具。

罟網的出處:

《管子·勢》:“獸厭走而有伏網罟。”
 
唐杜甫《五盤》詩:“地僻無網罟,水清反多魚。”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苗栗 後龍 國內旅行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戴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