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夠親眼看到真正的明長城,是多年來的一個心願。

曾經多次在旅程拉車時的車上遠遠觀望,卻不曾近看過。最為接近的一次是去賀蘭山岩畫時,看到了明朝時所築的峰火台如此而已。

據山西的友人所稱,山西有一段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古長城和一個舊廣武城,一時之間又燃起了多年的一個心願,何其有幸終於有機會前往一探究竟。

山西是中原古文化的發祥杝之一,處處可見古蹟遺跡。有句話說:「中國文化五千年歷史,地下的文化看陝西,地上的文化看山西」。

現在想起來明代廣武長城內心還是澎湃不已,一個長城道盡了多少的辛酸和心血,串起了五千年的文化長河,況且這是現存最為完整的一段長城。

古蹟若不好好保存,可能以後再也看不到了。小編看到的廣武長城就像是被剝了衣服似的,只剩夯土磚而已。

據老師所說是文化大革命時被拆了,有的被附近的居民拆回家用,實在是一個時代悲劇。

只能盡量用圖像來做個紀錄,雖然現今長城已失去了戰略上的意義,至少是存在了幾百年的古蹟,可以留給後世人,讓他們記起這一段歷史,警醒自己要國富民強才不會受人欺負。

先去舊廣武城看看,下圖是大門處的石碑。

「DSC_9856」-1.png

這棵古榆樹就這樣長在城墻的上緣,實在是太吸睛了,也甚為少見,反而成了一大特色了。

「DSC_9857」-1.png

這座廣武城可不是明代或宋代所建,而是遼國和金國所建的,是少數僅存的遼、金時期的古城堡。由此可見建立城堡並不是只有古有中原的王朝而已,至少這座廣武城有段時間是遼和金所建立。

據《遼史》記載,舊廣武始建於時期,為雁門關前的防禦據點。

今存完整城牆係明、清加修。古城城牆周長1652米,城牆高8米,下寬5米,上寬3米多,外表全部磚砌,石條做基。

最上沿矮牆置垛口、望洞和射孔。整個城牆共施馬面16座,馬面緊貼牆體,雄偉穩健。城牆東、南、西設城門,不置北門。原城門上有門樓,已遭破壞。

城內街道建築佈局基本保留原制,為四街八巷。

下圖中城墻上的刻字已經快要看不出來了,年代實在太久遠了。

「DSC_9860」-1.png

若依遼史中所記來推算,最老的一塊磚,距今已超過一千年了,當然有可能現在看到的是後來明、清時所翻修的,但少說也有六、七百年以上,是在明代以前就已經存在的了。

古城風貌,有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,卻是真真實實的出現在眼前,這座城可不是空城,可是還有人居住的一座古城啊

「DSC_9865」-1.png

山西的朔州至古就是中原和草原遊牧民族的過渡地帶,據說至古這裏就是養馬的大本營。

古代人打戰是需要戰馬的,為因應前線戰爭之需,這裏以前就是養戰馬的地方,城外就是一片大草原,可以供應馬匹所需。

「DSC_9869」-1.png

斑駁的門板述說著這一千年所發生過的歷史,見證這一段戰爭史,戰爭無情,人都是為了生存而戰啊

隨便一草一物都是歷史。

「DSC_9875」-1.png

這二棵古柏樹,據大陸老師所說要看到如此巨大的,幾乎看不到了,而且還二棵並立,算是古樹奇景。

「DSC_9885」-1.png

午後大夥聚在一起聊天,幾乎全部是老人,看起來都有八十幾歲了,古城加上老人算是很對味,對我們這些不速之客感到很好奇。

「DSC_9930」-1.png

再看一下這幾百年的古村落,一段活生生的歷史,一磚一瓦一草一木,全部是古蹟文化,若不是有人居住,還會以為自己誤入了一處荒廢的廢墟呢

「DSC_9925」-1.png

離開了舊廣武城,一行人接著去明廣武長城。

史料記載,廣武明長城是明代洪武七年修築,全長約40華里,主牆尚存26華里,剩餘部分是殘跡,新廣武境內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段。

廣武明長城全長10000米,城高6—8米,底寬5米,頂寬3米,沿山脊緩行,隨山勢的曲折而起伏,宛如首尾不見的巨龍,全部為磚石結構,上面有敵樓16座,其中5座保存尚很完整

下圖是明代的廣武長城,只剩下夯土而已,還是可以看出長城的殘跡,老師說以前是有包磚的,已經被拆光了。

目測有二層樓高,和資料上寫得高6-8米相符。

明代修建長城當時是被很多人大力反對的,原因是是所花費的錢太大,朝廷已經傾全力來修建長城,沒有多餘的錢去做其他建設,所以在當時是有很大的阻力的。

在當時是戚繼光提議把北方的長城修建起來,以抵抗北方的蒙古入侵,雖然受到大多數人的反對,但是得到了當時的宰相張居正的支持,也才能有今天看到的明長城。

我們現在所看到在各地的長城幾乎是明代所修建,長度、規模之大是歷朝罕見,今天聞名於世的萬里長城,中國人的驕傲,世界的文化遺產,我們不得不感謝張居正和戚繼光二人,不然不會有今天的萬里長城。

 

「DSC_5240」-1.png

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,主要的成就貢獻是南平倭寇,北禦蒙古、韃靼,不但平定了海上的倭亂,還在北方為中國留下流傳千古萬世的長城。

張居正是湖北荊州人,明朝進士,輔佐明神宗萬曆皇帝,經濟發展,國力得到恢復,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,和戚繼光二人一文一武為明朝做出了重大的貢獻。

現在站在這裏,戚繼光曾經修建過的長城,讓我們懷念這二人深知遠慮,才能有之後的安定生活。

「DSC_5267」-1.png

雪地裏的敵樓,裏面可以貯糧和駐兵,做為監測敵情,峰火台之用,幾個敵樓可以互為犄角,互相掩護。

戚繼光不僅加固城牆同時修建了空心敵樓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層,以供士兵駐守,存放糧秣和兵器,裏面屯有火砲,使敵人的騎兵不能接近長城,而敵人的弓箭無法射到敵樓裏的士兵,讓敵人知難而退。

「DSC_5245」-1.png

下圖是小編走上去,用另一不同角度來看長城,很清楚的看到長城的牆體高度和上下城牆的厚度。

一代名將當時修建長城是多麼不易,就這樣被拆光了,遠看就像是人造的土堆,百姓殊不知家裏現在用的可是幾百年的古文物?拆的可是古績,偉大的建築啊

「DSC_5305」-1.png

為我們解說長城歷史的曹老師,正在認真的向我們解說,非常謝謝他。

「DSC_5250」-1.png

位於北京京郊的八達嶺、山海關等地的長城雖然雄偉壯麗,但已不是原狀。只有廣武明長城未經過人工修復,卻保持了歷史原貌,所以,北京曾把這段長城作為修復京郊長城的依據。

古詩云:“廣武驛前春太遲,桃花幾片柳疑絲。堅冰殘雪今初夏,燕語鶯啼仍一時。"

既然是明代古績,還是用一張黑白的來表達一下心境和符合古績的境境,畢竟是幾百年的興亡歷史,在雪地裏更顯出滄桑和艱苦卓絕。

「DSC_5309」-1.png

附註:

舊廣武,位於縣城南40公里、雁門關外勾注山下,城外就是漢墓群,是山西省現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。

舊廣武雄踞關口,南接長城,對峙敵樓,想望烽火台,進可攻退可守,是中國歷史上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重要據點。

新廣武旁邊山上的敵樓是長城最重要的部分,可以屯兵、儲藏物資、登高瞭望、發出信號和輔助攻擊。兩座廣武城在明朝初年重修時,是被長城一起聯結的,但是這些長城後來很大一部分被破壞了,只有一些敵樓因為可以改建成其他的設施而免遭拆毀。(百度百科)

 

arrow
arrow

    戴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