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先前曾經介紹過屏東排灣族和魯凱族,他們有傳統的木雕和石雕特色。

看過了之前的格文再來看這一篇會更有感。

在一個偶然機會,來到了苗栗的苑裡海邊,被一座傳統的建築所吸 引,因為是私人的宅院,所以就不敢進去,只能在外面欣賞。

之後又再去了二次,發現大門打開了,而且有一群人在裏面,進去打聲招呼,屋主熱心歡迎我們,就參觀了一下,結果卻是令人驚豔。

這裏不僅是三合院很有特色,還有不少的木雕作品,極具原住民特色,比原住民還要原住民。

主人還佛心歡迎大家來參觀,只要主人和志工在,都舉雙手歡迎你。

但是為什麼在這裏的海邊會有原住民特色的木雕呢?主人是原住民嗎?又是怎樣的因緣到這裏呢?

一連串的問號在腦海裏打轉。

一聊之下才知道這屋主人的來頭不小,原來是在地的苑裡人,而且還得過薪傳獎,這也難怪看到的木雕作品,如此具有穿透力和生命力。

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主人。

(已故):工作坊,被譽為「台灣原始木雕第一人」,曾獲薪傳獎。

 

1972年陳烱輝先生退伍返鄉,在此成立「山地門雕刻社」從事山地雕刻仿製業。

1990年陳烱輝先生因病辭世。

1992年由文建會補助並成立陳烱輝紀念館。

2007年初陳清海先生(陳烱輝二弟)有感於心雕居創作命脈斷層,建築結構年久失修即於荒廢,及父親生前遺願催促。因此承購心雕居為使命,開始進行維護整建工程。

2007年夏天心雕居因他們父子三人(陳成合、陳烱輝、陳清海)於不同時空的創作命脈在這同一空間裡展開新生命。

所有的木雕創作都是父子三人的作品,不是一人而已。
 

「P7210320」-1.png

心雕居木雕展示館為傳統閩氏一條龍建築,前主人陳烱輝曾經深入屏東三地門排灣族部落與族人同住,鑽研原始木雕之精髓。

所以還真的和三地門的排灣族有點淵源。

下圖你看懂了嗎?

不是不加入了陳先生的創作想法在裏面,是不是很有意思呢?

「P7210335」-1.png

運用排灣原始木雕圖騰裝置園區周圍景觀。

將原住民之文化融入傳統閩氏建築裡及為心雕居最大特色。
 

「P7210330」-1.png

屋後有點頹廢堆放的搗具,應該也是創作的素材。

「P7210340」-1.png

心雕居座落於苑裡出水海濱木麻黃林下,興建於1947年間為閩式一條龍土角厝建築。

就是這座老建築吸引了小編的目光,幾次到訪,像是發現新大陸般的內心興奮不已。

「P7210365」-1.png

下圖的大門牌樓,據陳先生所述原本在後龍鎮一戶人家,不要之後才用大卡車載過來的。

別人看似不要的東西,在另一人看來卻是珍寶。

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?

人需要知己和伯樂,而且要擺對了位置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。

擺錯了位罝難以發揮,即使是一塊瑰寶,別人也看似一根草。

當然自己要準備好自己,需創造機會,再來就是機緣了。

 

「P7210370」-1.png

門牌木雕的特寫,左右二位老人的頭像,非常有意思。

「P7210375」-1.png

1987年由藝術家栗耘老師正式題名為「心雕居」。

「心雕居」和門邊的對聯是栗耘老師的題字。

心雕居,真是完完全全的說明了,陳家三父子用心在雕刻創作的心路歷程。

「P7210380」-1.png

 

2007年重建後之心雕居,將60年土角厝古厝分區展示陳家父子三人之木雕創作作品,三人透過作品各傳達著他們與木雕的深層對話。

走一趟心雕居會瞭解42歲就撒手人寰的陳烱輝如何透過木雕對生命的吶喊。

64歲的陳成合如何面對痛失愛子的傷痛,轉移與漂流木的告白直到78歲離世。

53歲的陳清海面對父兄之遺願如何將心雕居重生而展開新生命… (摘自文化部地方文化館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苗栗 苑裡 國內旅行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戴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