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浪嶼(英文:Kulangsu)是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下轄的一個街道原名“ 圓沙洲 ”,

別名“ 圓洲仔 ”,南宋時期命“五龍嶼”明朝改稱“鼓浪嶼”。

漲潮水湧,浪擊礁石,聲似擂鼓而得名。鼓浪嶼街道短小,縱橫交錯,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之一。

2007年05月08日,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

鼓浪嶼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“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”。

2005年《中國國家地理》雜誌將鼓浪嶼評為“中國最美的城區”第一名。
2007年05月08日起,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
要去鼓浪嶼有二個地方,東渡郵輪碼頭和三丘田碼頭。

「DSC_3602」-1.png

2013年01月01日起,鼓浪嶼島將實行遊客總量控制,限制上島遊客數量。

我是塔計程車來,買了票要到三丘田碼頭,東渡碼頭是給當地人搭的,外地人是要到三丘田碼頭才行。

在等候搭船的旅客大廳都是滿滿的人,今天還不是例假日,有很多也是旅遊團的,要坐船要排個四、五趟才能坐到船。

「DSC_3604」-1.png

終於搭上船了,海面上看到的是「海滄大橋」,重要的交通動脈。

海滄大橋(Haicang Bridge)坐落在廈門西港中部,是從海滄半島通往廈門島的一座東西方向的海峽性公路大橋,

同時也是亞洲第一、世界第二(在當時僅次於丹麥)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樑懸索橋,

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水平最高成就。

作為廈門出島的第二條通道,海滄大橋連通廈門本島與海滄半島台商投資區。

「DSC_3609」-1.png

三丘田碼頭

「DSC_3618」-1.png

1843~1902年西方建築的湧現。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,鼓浪嶼的建築開始發生變化。

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,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。

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。

廈門鼓浪嶼八卦樓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,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,總建築面積3710平方米,高25.7米

圓頂高10米,有8道棱線,置於八邊形的平台上,頂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,民間就稱它為"八卦樓",

它既成為海輪進出港口的標誌,也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。

八卦樓原主人為台灣板橋林本源家族的第三房林鶴壽,

原鼓浪嶼“救世醫院”院長美籍荷蘭人鬱約翰自告奮勇免費為其設計。

 

「DSC_3634」-1.png

遊客很多,也有人悠閒的看著書,享受美好時光。

「DSC_3642」-1.png

西洋式建築隨處可見,其實都是列強殖民地所留下來的產物,

我不知是要喜還是悲?總歸它是活生生的一段歷史。

「DSC_3645」-1.png

天主堂:位於鹿礁路34號,建於1916年。為哥特式建築

民國6年在主教樓前面建教堂,作為主教座堂,建築面積287平方米,該樓是一座哥特式單鐘樓教堂。

我看到的天主堂禮拜堂。

「DSC_3650」-1.png

白色建築就是天主堂,當天遇到有一對新人來這裏拍婚紗照。

「DSC_3651」-1.png

而福音堂是我看到的第二個教堂,再走過去就是日光岩。

「DSC_3671」-1.png

全島最高點,日光岩。

日光岩俗稱“岩仔山”,別名“晃岩”,相傳1641年,鄭成功來到晃岩,

看到這裡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,便把“晃”字拆開,稱之為“日光岩”。

日光岩遊覽區由日光岩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。日光岩聳峙於鼓浪嶼中部偏南,

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,成為龍頭山的頂峰,海拔92.7米,為鼓浪嶼最高峰。

「DSC_3684」-1.png

就是這條巷子哦 名人林語堂先生住過的。

1919年8月,林語堂和該樓主人家的小姐廖翠鳳在此結婚。

 

「DSC_3694」-1.png

鼓浪嶼,是鋼琴密度最高的地方,當然要拍一下囉

由於歷史原因,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、保留,現成為著名的風景區,

此島還是音樂的沃土,人才輩出,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,

除環島電動汽車外不允許機動車輛上島,因此氣氛幽靜。

「DSC_3725」-1.png

最大景一張,建築物無法一一去了解,只是在我來之前,

友人建議我一定要來,不知各位覺得怎樣呢?

「DSC_3675」-1.png

 

老房子,這裏以前都是住著有名望或是有錢人家。

 

「DSC_3727」-1.png

向它們說拜拜囉  我還要趕飛機回台灣,再會了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戴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