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10 內蒙古居延海
來到內蒙古的居延海是2015年10月的事,我以居延海為內蒙行遊記的第一篇,原因無它,因為這裏拍的照片比較少,較好整理,再來這裏是沙塵暴的起源地之一。
讓我們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,如果沙漠化塞嚴重下去,不僅會沒水可用,物種死亡,氣候變遷,災害只會越來越多,影響擴及整個地球,受害還是人類啊。
古居延海的面積有720平方公里,是台灣的1/50大,而且它是少數南北走向黑水河的注泊之地。曾經消失乾涸的內陸湖, 因為整治重新的活了過來,但因風,沙卻和遠在台灣的我們有了連結,真是奇妙啊
第一張圖, 蘆葦海日出,之後每篇文的第一張圖,我會選一張代表性的圖,讓圖和我們旳大腦產生連結, 這樣也方便沒有時間看格文的好朋友。
一大早摸黑就來, 我走到最前面時,鞋子已全部是沙子,人山人海到處都是大陸人, 連個制高點也沒有,無法交待全景。
這裏年降雨量不足40毫米,我們台灣一個颱風就有幾百毫米的降雨,可是也在喊缺水, 這就奇怪了‧ 是不是該檢討檢討一下呢?
黃色的就是居延海湖面, 晨光透在有點枯黃的蘆葦,是老天給的禮物,看到日出了趕緊要回頭了,離出口很遠啊

還要穿過那嚇死人的人群,不然就要遲到了,下方黑黑的是人,回程時看人比較少時拍得‧
你能想像這裏的沙能空中旅行到幾千公里外的台灣甚至更遠嗎?
找到一張日出之前的圖,看來湖面大一些,前方沒有大多人了,已經是最接近它了
唐代詩佛王維寫下〈塞上作〉一詩:「居延城外獵天驕,白草連天野火燒,暮雲空磧時驅馬,秋日平原好射鵰。」
王維所說旳白草是蘆葦嗎?那時應該鳥類很多, 這裏是牠們的天堂,不過鵰可就危險了。
有許許多多的傳說,但是在居延海得道成仙的傳說確是有史可查的。那就是居延海,後人 就稱這個地方是“流沙仙踪”。(百度百科)
有很多名人古人到過此地,老子在此得道,倒是沒有想到,在那時要如何穿越大漠到達這裏?這距離也太遠了,什麼原因讓他來到這裏?而有了道德經問世,看了這般景物而悟出人生道理嗎?
這道理幾千年後還是適用,還是很受用啊
微曦中的蒙古包是沙漠草原中溫暖的家
居延海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尾閭湖。發源於祁連山深處的黑河,流經青海、甘肅、內蒙古三省區800餘公里後,匯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兩片戈壁窪地,形成東、西兩大湖泊,總稱居延海。
居延海是一個奇特的游移湖。它的位置忽東忽西,忽南忽北,湖面時大時小,時時變化著。 “居延”是西夏語,為“流動的沙漠”之意。此湖後因湖面縮小分裂成兩個湖泊,西湖名嘎順諾爾,亦稱嘎順湖,蒙古語意為“苦海”,即西居延海。東湖名蘇古諾爾,也稱蘇古湖,蒙古語意為“苔草湖”,即東居延海。(百度百科)
由於黑河上中遊人口的增加,阿拉善高原曾掀起幾次大規模的開荒浪潮,因黑河上游過度開荒造田,截留蓄水灌溉,20世紀後期居延海曾幾度乾涸,1961年西居延海乾涸,1992年東居延海乾涸,造成胡楊林、沙棗林、紅柳林、蘆葦、芨芨草等優質牧草大面積死亡,生態環境急劇惡化,成為沙塵暴的發源地之一。(維基百科)
進去時是摸黑的,天亮了看到大門總要來一張吧
以前只有在書本上看過的古代沼澤,現在就在眼前。我千里而來也只拍了幾張,百聞不如一見,以前讀書時總覺得它很遙遠,如今站在這裏古往今來, 眼睛所見不是書本上能獲得得到。
還有同行的郭先生、蘇先生都是專家, 翁姐、魏老可是老師退休, 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了, 勤學不倦,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,不去世界走一走,不知世界有多大,以行動親身體驗而獲得的知識是寶藏,別人怎麼搶也搶不走的。
其他的攝影前輩都是我的好老師 我們一起忍受低溫風寒、車馬的奔波折騰,一同分享攝影作品,旅遊趣事 笑聲不斷
一時之間覺得有同好友人同遊,真是一件幸福的事
大巴在等著了,我繞了一圈,幾乎全部是本地和鄰近省分的遊客,蒙、寧、晉、陝、甘、川,大陸太大人也太多了,光是自己人就把景區塞爆了
感想:我只寫了一篇文,就要把本月上傳的額度用了二分之一,這只是開頭啊 之後的要怎麼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