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一個少數民族,總數約有980萬人, 他們大都信仰伊斯蘭教,近日來由於IS恐佈攻擊事件頻傳,人人心生恐懼,不去討論為何原因造成?
中國的回族如何形成的呢?和維吾爾族又是有何不同?穆斯林和伊斯蘭一樣嗎?除了大家知道的清真寺和不吃豬肉外又有什麼生活習慣?
基於以上幾點,我選擇了參觀過的位於寧夏旳中華回鄉文化園區,讓自己對於以上問題有一個初步了解,所以寫了這篇格文,純粹是個人生活旅行紀事,不必太過嚴肅看待。
我們準備進去參觀了,白色的建築物是大門‧
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,與佛教、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。
側面的特寫,和台灣的宗廟外觀上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別?
正面特寫
為何回族園區會在寧夏呢?這裏是少数民族地区,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旳關係‧
另外而這和唐玄宗時發生的:安史之亂"有關係,唐玄宗時邊鎮兵力達50萬, 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、范陽、河東三鎮節度使。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,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,擁兵20萬,實力強大。
安祿山起兵後,朝延向西域的回紇和西方的大食(波斯,阿拉伯)借兵,才得以平定。事件之後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西域人, 就定居在這今日的寧夏地區,和當地人所生的後代就是回回人。
而回族的擴展要推公元13世紀,蒙古軍隊西征,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,吸收漢、蒙古、維吾爾等民族成分,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——回族。
“回紇”、“回鶻”和“回回”,這三個詞在的漢語文獻中沒有明確的界限,幾乎是同義詞,在不同作者的漢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,所指囊括了西域、漠北胡人直至中亞和波斯一帶人群。
即將要進去殿裏,要先脫鞋方能人內,有莊嚴雄偉的感覺。
圓形屋頂還蠻有特色,有回教清真寺的氣息,我從沒有進去過,有點好奇想看一看。
進去後是地毯,有到中東的感覺,這是走到側邊去拍得,因為裏面人也不少,殿高超過三層樓,還蠻壯觀的,大家都安靜無聲。
沒有台灣本省寺廟燒香味,也不用燒紙錢,我倒喜歡這種方式,心誠就好,也沒有空氣污染問題。
我們大陸的地陪導遊是穆斯林,我看他吃飯是不會隨便吃的,經常帶泡麵之類的,到底回教徒對吃有什麼習慣呢?
回族穆斯林在飲食方面最特殊的習慣就是禁食一些食物,而且有比較嚴格要求。在肉食方面,回族只食蹄分瓣反芻的動物肉。
如牛、羊、駱駝、鹿、山兔的肉等;禽類中只食雞、鴨、鵝、鳩、鴿的肉等;在水產中只食魚、蝦。在這些可食動物中,不吃自死的,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;必須是清真寺四掌教(刀師傅)或阿訇屠宰的方可食用。
回族穆斯林忌食豬肉、狗肉、馬肉、驢肉和騾肉,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,不吃動物的血等。
回族和維吾爾族是中國的兩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。其中回族是在元朝前後從中亞遷過來的波斯人等與華人的混血後裔。
維吾爾族在新疆是土生土長的,原先叫回鶻人,信奉佛教,宋元以後改宗伊斯蘭教。
回教是新中國建立前,對信仰伊斯蘭教的稱呼,因為那時候內地人多為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,就稱回教。新中國建立後為了和世界同軌,正名為伊斯蘭教。為中國合法的五大宗教之一。
色目人(「各色名目之人」)是元代時對來自中西亞的各民族的統稱,也是元代人民的四種位階之一,廣義上的來講,一切除蒙古、漢人、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。包括被蒙古人征服並帶入中國的阿拉伯人、波斯人(花拉子模人)、其中波斯人比例較高。色目人後來經歷與漢人,蒙古人,畏兀兒大規模混血形成回族。
我去過新疆的北疆看過維吾爾人,他們比較像中東人或西方人,其實他們是回紇人的後裔,五官比較深。可是在內蒙和寧夏看到的回教徒,看起來和漢人沒有差別,是分不出來的,但從他們對於信仰教義的奉行可是我們一般人無法做到的虔誠,這一二千年的歷史恩怨,他們所說的聖戰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了解到,沒有人會喜歡戰爭,除非非不得已。
要走出園區最後的巡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