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2019年真是令人難忘的一年,小年夜要準備過年了,偏偏出了車禍意外,傷了右手和右腳,這隻右手也真是多災多難,還真是苦了它。
希望這一撞把所有不好的霉運都帶走,好運連連來。
朋友們是不是都有一個好年呢?  財運是不是自摸加槓上開花?賺滿了荷包吧
過年不就是吃吃喝喝和家人聚聚嗎?
接下來是元宵節了,也就是「北天燈、南蜂炮、中 火旁龍、東邯鄲」的傳統民俗活動。
每年的火旁龍分三部曲,點睛是在玉清宮,壓軸的火旁龍是在後龍溪的河濱公園廣場進行,化龍是在嘉盛的五文昌廟。
另外會安排踩街活動,繞行苗栗市區,一般都是安排在周末的晚上。
火旁龍有何用意呢?
在苗栗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像炸龍一樣越炸越旺,好運接著來、祈求平安、五穀豐收。
既然一開年不好。所以就特別選來這一篇文,希望2019年小編也能越來越旺,旺一整年。
至於今年炸龍的相關詳細行程,就請各位大大動動手指查一查了,小編現在只剩左手一指神功,就免了,不然實在是太累了。
這篇文裏的圖都是在2017年拍攝,在玉清宮所舉行為龍隊點睛的儀式,所有的龍必須經過點睛之後才能出庄去舞龍,一般人家和商家再包個紅包給龍隊,大家討個吉利。
 
苗栗可以說是龍的故鄉。
到底火旁龍在苗栗有多久的歷史呢?沒有人說得清楚,只知是從清朝時由大陸客家原鄉傳過來的,在小編的祖父輩時就有了,少說也有超過一百年以上的歷史了。
原先是在苗栗的山線幾個鄉鎮元宵節時才有的一種地方特有的活動; 而現在海線地區則有後龍的炸砲城和竹南的炸邯鄲; 另外在三義又有雲火龍,然而和龍有關係的活動都是在客家庄的山線地區。
 
《苗栗火旁龍》是客莊十二大節慶之一,也是台灣元宵節四大節慶,更是苗栗地區特殊而獨有的客家文化活動。
《苗栗火旁龍》有六部曲:糊龍、點睛、迎龍、跈龍、火旁龍、化龍。每部曲都有正統的科儀步驟,加上期間所發展出的周邊活動,《苗栗火旁龍》已經成為年節期間一套兼具傳統文化及創新趣味的活動。
 
 
苗栗市公所自1998年起,開始積極籌辦屬於苗栗、屬於客家人的「火旁龍活動」,將這一項原屬於民間極為特殊的元宵民俗節慶文化活動,並藉由完善之規劃與文創行銷,時至今日,
除了讓「苗栗火旁龍」四個字,變成了不可分的名詞,並成為苗栗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節慶活動之外,並能齊躋身成為「南蜂炮、北天燈、中火旁龍、東邯鄲」的台灣四大元宵慶典之一。
 
 
下圖龍隊已經排好隊準備點睛了,應該有十幾隊吧
之後會有龍隊比賽,冠軍隊身價自然是水漲船高了。
 
「DSC_3880」-1.png
還有學生隊伍參加,看到有一隻龍隊都是女生,相當少見,在以前都是男孩子參與居多。

「DSC_3885」-1.png

玉清宮是苗栗知名的廟宇,香火鼎盛,點睛就是在這裏舉行。

「DSC_3899」-1.png

廟裏面的龍身,飛龍在天。

「DSC_3935」-1.png

點睛儀式一切循古法進行,紅色的為雞血加上硃砂與雄黃,一切準備就緒。

「DSC_3950」-1.png

再來是請重量級人士來為各隻龍隊點睛,點完睛就大功告成了。

「DSC_4000」-1.png

大家之後幾天只要準備好新台幣買好鞭炮,就可以來炸龍了。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受這樂趣,所以炸龍就留給各位了,不貼圖了,現在可以用手機錄影也是不錯的方式。

「火旁龍」就是苗栗行銷客家元宵節慶而迎龍的在地獨特民俗,亦是臺灣舞龍文化的代表。

至1989年辦理迄今,獨特的客家苗栗火旁龍文化已成功吸引了全國民眾的目光,甚至引起國際注目,逐漸從早期的地方民俗活動,蛻變成為臺灣四大地方元宵節慶文化,而後成為「客庄十二節慶」元宵民俗活動。

近年來,苗栗火旁龍活動已經成為展現客家龍文化的重要指標,以發展地方觀光旅遊,追求經濟發展,吸引觀光人潮,以龍文化造鎮與景點打造,行銷苗栗客家傳統龍文化。

附註:

苗栗𪹚( 𪹚注音ㄅ ㄤ ˋ,拼音:bàng,為客語發音,有「炸」之意思)為臺灣苗栗縣元宵節的主要核心活動,

臺灣客家人在苗栗發展出來的傳統元宵客家舞火龍活動之一,為「北天燈、中𪹚龍、南蜂炮、東玄壇、西乞龜」[1]之一,其中「 𪹚龍」即苗栗𪹚龍。

臺灣客家人過年,是要從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過完年。而客家人稱元宵節為「正月半」,也稱「燈節」。客家俚諺中有「月半大過年」,說明了客家人過元宵比過新年還熱鬧的景象。

這天家家除了吃湯圓(不同於元宵)、吃菜包(又稱「豬籠粄」)、上燈、賞燈、猜燈謎等過節習俗外,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傳統活動——「 𪹚龍」。

「 𪹚龍」為客語發音,也就是「炸龍」的意思。𪹚龍活動不僅有迎春納福的意涵,更保有傳統習俗及文化傳承的深遠意義。

苗栗𪹚龍是源於苗栗地區的迎龍慶典而演變而來,是一個相當熱鬧又刺激的元宵迎新年慶典,之後更將舞龍神化為「迎龍」活動,期望藉神龍帶來祥瑞之氣,帶給民眾平安吉祥、五穀豐收。

「 𪹚龍」就是用鞭炮炸龍,採用大量鞭炮、蜂炮去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(去舊)迎新年的作用,每年快接近元宵節時,很多龍隊開始出來練習,到了元宵節那天則進入高潮。

臺灣各地皆有舞龍之民俗活動,唯獨苗栗客家發展出「炸龍」的習俗。

以下各有其不同之文化意涵:

  • 糊龍:由龍主取材製龍,於元宵前完成。
  • 祥龍點睛:祈求天神賜降神靈瑞氣,附於龍身,藉神龍繞境參拜,護祐蒼生。
  • 迎龍:客家人相信「神龍」登門參拜,等於「神明造訪」能為地方消災,給家戶帶來好運。
  • 跈龍:即跟著龍走,帶來平安吉祥。
  • 𪹚龍:龍愈𪹚愈旺,迎龍時燃放鞭炮,有恭迎神龍的靈氣驅邪納吉之意,一方面慶賀助興,一方面增加年節熱鬧氣氛。
  • 化龍返天:炸完龍後,龍隊須返回龍籍點睛的土地公廟「謝神化龍」,其意功德圓滿送龍神返天。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苗栗 國內旅行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戴鐵 的頭像
    戴鐵

    流浪老鐵

    戴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