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魚群最密集靠岸的時候,以一艘舢舨將由曳地網撒到海裡,而曳地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,魚群被圍住後,再由岸上數十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[2]。(摘自維基百科)
下圖是漁民正在補漁網,馬上就要上場了,今天風不大,應該是很適合親子活動。
這些網子就是牽罟要用的,又重又長,所以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,是要一群人同心協力,一般都是海邊的鄰居大家共同合作,也是團結合作的展現。
準備要下海了,把魚網掛在竹竿上,二人一組。一人一邊,上肩後大家把網從岸邊扛到海邊。
少部分的人把麻繩扛到岸邊,拉網時要用的。
船要出發了,大家合力推到海裏。
早期,每當魚汛來臨時,沿海的居民分派人手,全天候守在海邊,當發現魚群出沒時,居民以竹筏或舢舨立即出海,並撒網沿海繞一大圈來包抄魚群,將近海魚類都收進網內。
留在岸上的人便腰纏短繩,等舢舨驅趕到魚群入網後,岸邊的人們合力拉繩,將漁網往岸上拉,凡是參與的人皆能分到一些漁貨。
大家已經很忙了,聚集了很多人。身穿黃衣服的就是老船長,正在指揮分工。
出發了。
船已經越來越遠了往更深的外海去了,撒下網後把魚圍住。
接下來就是收網,在岸上的人幾十個人一起合作,用力拉,就對了。
人員分二邊,另一邊也要用力一起拉,連小朋友也來幫忙,這會是很好的體驗。
岸上人越來越多,竹簍是打算用來裝魚的,到底有網到魚嗎?目前為止還不知道,待會就會曉得答案了。
大家一定很好奇,今天有沒有收穫?
好像今天運氣不錯,滿滿的魚在竹簍裏,而且也還算是大隻的,活跳跳新鮮的魚,待會大家一起分,這也是分享,有出力的人都有喔
有句俗諺:「牽罟倚繩就分錢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守望相助與傾力合作的精神,用以展現臺灣先民移墾奮力與自然搏鬥的情形。漁民在團結合作下的鼎力相助、漁獲量分攤 。
附註:
罟網: 為漁網之意,用來捕捉魚類之網狀漁具。
罟網的出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