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南市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,我們經常稱為「府城」,那是因為清代在此設有台灣府治而得名,一直有「古都」之稱。
明鄭時期,鄭成功的軍隊就是從台南登陸的,趕走了荷蘭人,所以到現在還有鄭成功的廟,這些是我們所熟悉的一段歷史。
這裏曾經有過短暫的「台灣民主國」就是成立在台南,首任總統是由當時的巡撫唐景崧先生,「台灣民主國宣言」就是由他所發布的,沒多久後就由劉永福將軍接任第二任大總統,直到被日軍接收台灣為止。所以當時的首都就是在台南,這也不難想像台南在當時台灣的地位,所以時至今日台南街頭還有很多歷史古績,為這些歷史做見證。
這一次的旅行是去年2016暑假的事了,以前到台南總是來去匆匆,沒能好好的看看它,對於台南的歷史也沒有太多的認識,實在是可惜。
所以這次和親愛的家人安排了二天時間同遊台南,除了探親以外,也能好好認識一下台南,在這裏特別要感謝大姐和姐夫的規畫安排,才能有愉快又難忘的家庭旅行。
印象中是第一次坐火車到台南火車站,市政府有計劃要搬遷,也許幾年後會有不同的面貌,會有比較現代化的火車站。
大夥到達億載金城已經是下午了,這座城門是小篇比較有印象的,曾經在學生時代機車環島時,在這裏照過相,感覺整理的比之前還要好,綠意盎然。
城門上的"億載金城"四個大字,是清同治時的大臣沈葆楨所題,對當時列強和日寇的侵擾,有所感而發的吧
另一面牆的"萬流砥柱"也是沉葆楨親題的字,已經看不太清楚了,畢竟是一級古績,年代久遠了。
門外的護城河雖然失去了軍事的用途,倒是給來此的遊客提供了划船遊城遊憩休閒的選擇。
昔的砲台依然固守崗位,叫人不要忘了抵禦外侮,先人有過一段可歌可泣的奮鬥史,雖然現在是社會太平仍要居思危安,否則敵人會再來犯的,平安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。
砲的型式也有不一樣,下圖所看到的比較長砲管比較小,還是有功能上的區分的。
第三款不同型的砲台,顯得孤單了一些。
走了一大圈再看一下,這座抗日名城的內觀原貌,再次的重遊對它有了另一層的認識。
同安平古堡隔河相望的“億載金城”是一座抗日名城,俗稱“安平砲台”、“大砲台”,1874年(清同治十三年)由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所建,以抗擊日本的侵略,加強海防。城門外上方寫有“億載金城”,城門內上方寫有“萬流砥柱”,醒目蒼勁,都是沈葆楨親筆題寫。(摘自維基百科)
附註:
臺南市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,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。爾後從荷治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,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[7],遂有「古都」之稱,臺南的古名大員被視為臺灣島地名的由來;鳳凰木因此成為臺南市的市樹,而臺南市也因此獲得「鳳凰城」之稱,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「府城」,臺南市自19世紀為臺灣全島的政治、經濟、金融中心。近年則為南臺灣歷史、學術研究、教育中心之一,時有臺灣文化首都之稱。
1895年4月,《馬關條約》簽訂,臺灣、澎湖割予日本。5月,臺灣巡撫唐景崧發布「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」,共和國政體的臺灣民主國成立。未幾,唐景崧內渡中國大陸,同年6月下旬,義勇軍在臺南擁立原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,以臺南為都,設總統府於大天后宮,視為「臺南共和」 , 10月下旬兵敗陷落。(摘自維基百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