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寫過頭份蘆竹湳的古聚落,現在已經不太一樣了喔
開庄古厝經過修繕後,開起了喝下午茶的店。
而相鄰的竹南也有一處古聚落,會發現它完全是一種意外,
是去記錄慈裕宮和龍鳳宮時鑽小路走錯路時無意發現的,
有時錯也是一種美麗的錯誤,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,
如果有朋友去蘆竹湳時也別忘了順道來中港陳家古厝。
這裡所稱的番社指的是地名,
在苗栗的海線地區後龍、通霄、竹南都有,
既然是在海線的平原區又為何會稱為番社呢?
和我們的認知裡原住民大都住在大山裡面的印象有所不同啊
我們現在都稱原住民比較文雅一點,稱為番有點輕視和不尊重的味道在裡面,
想必是很早之前的地名才會如此,這裡的番又是指什麼呢?
其實這裡的番,說的是早期居住在台灣沿海平原的平埔族,
那時的台灣平埔族有很多族,
依地區地域分佈各有不同的族群,
大台北地區居住就是凱達格蘭族。
在三百多年前,臺北盆地是「凱達格蘭族」人的領域 。 大約有三十多社 。
凱達格蘭族(Ketagalan)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,分布於淡水、台北、基隆一帶,以台北盆地為主體。
北投社語之自稱Kitaganan。最常見的簡稱Kelan,實即「雞籠」、「基隆」地名之最早由來。
那麼早期居住在苗栗地區的又是哪一族呢?
居住在苗栗的平埔族是道卡斯族,
所以這篇裡說的番,就是道卡斯族,而中港是它的一個社名,叫中港社。
中港番社聚落的街道圖。
修繕過後的古厝,它的堂號是「潁川堂」。
這個堂號不止一個姓氏,有好幾個大姓都是這堂號,
但在這裡是陳姓,是大家族。
以前的平埔族我相信是沒有姓氏的,
一般是家族名再加上自己的名字,
這樣就能知道是誰家的小孩了,
之所以會有姓氏估計也是受了漢人的影響所致。
修繕的工法儘量遵循古法,還原原來的面貌。
這一家的紅磚還是舊的,只是不是土角磚而已,
但至少也有一甲子以上的時間了。
對紅磚是情有獨鍾,有特別的感情。
舞場的中心,
舞場指的是什麼呢?
是跳舞的意思嗎?
這裡的舞場是指祭場,也就是祭典舉行的廣場。
在道卡斯族裡有三大祭典,像是牽田祭等,都有族人連臂牽手跳舞的習俗。
原來的舞場是由圓形鵝卵石組砌成的,
在40年前道路鋪設時被埋在道路底下了,
現在只能指出大概的位置,
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。
還是有些沒有修繕的老厝,這樣反而有前後的對比,
這房子的高度以當時來說算是高的。
保留下來的土角屋,也是難得一見。
這一家已經人去樓空,
從雕樓石柱來看,也算是富裕人家,
庭前是長滿了野草,
後世子孫不知去哪裡?
隨著都市化的發展,能在都會區見到古厝是越來越難,
這些古厝又會繼續保存下去嗎?
又會保存多久呢?
趁著還在的時候把這些曾經的記憶找回來、以後要看可就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