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是越來越嚴峻了,大家還是好好待在家耍廢才能好好報效國家,
讓討人厭的病毒無法再擴散,疫情能早早散去。
年經人倒是還好,就擔心有的老人家根本就不甩疫情,也不聽人勸,
無奈只能祈求上天賜給老人家智慧,給年輕人更大的耐心,大家能平安度過這一波疫情。
台灣這一個月不僅是缺水就是停電,又還要對抗疫情,真的有夠忙的。
農村社會不管是生活和農事都不可一日無水,
如果是在山區裡用水不方便,古人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呢?
今天就用一真實存在的例子來告訴大家。
利用山坡地有泉水的地方開挖池塘平時把水給蓄積起來,
還有加上雨水的灌注,這樣就有了池塘的水源了,
再利用山坡地形的高低差,
把水引入下方的農田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了。
這裡是三灣的三連池老池塘。
上、中、下一共有三個池塘。
最上面的一池。
中間一池,
旁邊建有步道。
把原來鵝卵石砌成的步道保留下來,這是比較友善的工法,
這樣魚蝦就有了家,生態比較豐富。
這一張圖我是拍這一棵樹,
它也太厲害了傾斜成這樣還不倒。
林間小徑走起來也是很舒服的,
這裡還遠離人群,病毒不喜歡來。
這三連池可以供給多少人的生活用水和農田所需呢?
水是生命之源,造這池塘的地主,
更是造福下方村莊的大善人。
在缺水之際這感受特別深,
有錢去阿公店不如像這地主一樣鋪橋造路,留點名聲造福百姓。
單車道的地方。
這裡的壁畫是立體的,
畫得是傳統的農村生活。
看完了三連池,接下來想帶大家去看一下夫妻樹。
話說從光緒年間就已經有了,超過百年了。
大棵的是樟樹,是公樹。
樹冠面積很大,樹蔭底下乘涼當然是涼爽暢快,
前人種樹後人乘涼。
旁邊比較小棵的是母樹,是什麼樹種?
等下次各位去時再看清楚一點。
這一棵樟樹粗壯高大又有型,有點像大大手掌。
好了乖乖在家防疫,就看看走過的地方,就算在家還是有很多事可以做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