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看了這幾年的拍得照片發現很多檔案都遺失不在了,想起了桂林和雲南昆明大理麗江之行,現在幾乎成為攝影人所說的芭樂點了, 好像到去大陸是必遊。

趁著以前放在雲端相簿裏的照片還在,而有了寫回憶錄方式重寫這幾篇遊記,畢竟這些都是生活的記錄,自己用雙腳走過的地方。

我想就從雲南的大理城開始吧,把我還想得到的僅存記憶,趁著還沒有失智前趕緊寫下來,以後還可以翻出來看。

首先看到金庸武俠小說的人對大理國應該不陌生吧

DSC_6668-1.jpg

如果看過港劇"天龍八部"的人,看到這圖應該會湧現以前的時光吧

沒有錯,這裏就是拍過電影的場景,現在已經成為景點了,大家來朝聖,一部電影和小說影響力之大,可見一般。

DSC_6666-1.jpg

買票進城後可見到許多的攤位在賣各式各樣的小飾品。

DSC_6673-1.jpg

DSC_6677-1.jpg

這是在城內拍的,古色古鄉的建築,此時有武俠劇上身的感覺。

DSC_6701-1.jpg

另一個角度的也是一樣美

DSC_6702-1.jpg

大理古城又名葉榆城、紫城、中和鎮。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,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(今城之西三塔附近)為其新都。

DSC_6708-1.jpg

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

DSC_6766-1.jpg


大理古城的城區道路仍保持著明、清以來的棋盤式方格網結構,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。


DSC_6713-1.jpg
 

洋人街——護國路。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,被稱為“洋人街”。

 

DSC_6761-1.jpg

DSC_6808-1.jpg

古城第一門——文獻樓。位於大理古城南門外1公里的文獻樓,素有古城第一門之稱,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。始建於清康熙年間。

IMG_0107.JPG


古南詔的“天下第一樓”​​——五華樓。五華樓是古代南詔王的國賓館公元1235年,元世祖忽必烈率領十萬大軍,分兵三路進攻大理國元世祖忽必烈攻下羊苴咩城後,把大軍駐紮在五華樓

DSC_6739-1.jpg

 

IMG_0101.JPG

DSC_6729-1.jpg

白族的建築,很有特色,很講究風水的,最特別的是在家大門有一片白墻,進去後是二層樓木造房屋,我們就在這裏享用道地的白族餐。

DSC_6838-1.jpg

白族聚居區的住宅都建有門樓,以喜洲門樓最佳。通常採用中原殿閣造型,飛簷串角,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磚瓦壘砌。

DSC_6839-1.jpg

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,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,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。
據文獻記載,白族先民是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、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、羌人,以及部分叟人、巂人、爨人、僰人、哀牢人、滇人、漢人等多種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。
白族自稱“白子”、“白尼”、“白夥”,漢語意為“白人”。此各民族對白族的他稱多達60多種,有“民家”、“那馬”、“勒墨”等等,居住在大理、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帶的白族,漢語稱為“民家”;居住在麗江、迪慶、怒江一帶的白族,納西語稱之為“那馬”,傈僳語稱為“勒墨”

DSC_6841-1.jpg

“三坊一照壁,四合五天井”的白族民居建築中最基本、最常見的型式。其建築形式也影響到了周邊地區的建築格局:如麗江等地也多見這樣的建築形式。

DSC_6842-1.jpg

DSC_6843-1.jpg

在大理,三道茶本來是白族喜筵上招待貴客的風俗,多作為民俗表演了。

DSC_6852-1.jpg

第一道茶,稱之為“清苦之茶”,寓意做人的哲理:“要立業,先要吃苦。”第二道為“甜茶”,第三道茶稱之為“回味茶”,所謂一苦、二甜、三回味。

DSC_6856-1.jpg
洱海古代文獻中曾稱為葉榆澤、昆彌川、西洱河、西二河等,位於雲南大理郊區,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湖面面積256.5平方公里,平均湖深10米。

DSC_6891-1.jpg
 

洱海是大理“風花雪月”四景之一“洱海月”之所在。據說因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取名為“洱”。

DSC_6884-1.jpg
 

風花雪月,原指四時的自然美景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。”

IMG_0112.JPG
“下關風,上關花,蒼山雪,洱海月” 是這裡迤邐風光的四大景緻。洱海到蒼山之間是一片扇形的衝擊平壩,這裡田地肥沃、村落相連,崇聖寺三塔筆立挺拔,素有“風景畫廊”之稱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戴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