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上就要過2018農曆新年了,但這是一般漢族人過的新年,每個種族過的年都不一樣,藏族人是二月分過藏族新年,而在台灣有些原住民和平埔族過的新年也不一樣。
小編曾經在花蓮服過兵役,當時連上就有在地的太魯閣族同袍,家在秀林鄉,他們部落過的年是我們的聖誕節。
在台灣的西部有許多平埔族,其中的道卡斯族是在中秋節; 另外巴宰族是在11月15日來過所謂的新年,還是有地域和種族的差異性。
在這一篇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巴宰族過新年。
那麼什麼是巴宰族呢? 又分佈在台灣的那裏呢?
巴宰族屬台灣南島平埔族群,族群外表的最大特徵是成年人的身高比一般台灣南島原住民來的高,約在170cm以上。
巴宰族又可分為巴宰本族(Pazih)以及噶哈巫族(Kaxabu)(朴仔籬社則屬噶哈巫族)。以地區分類而言,豐原以西為巴宰本族,以東五社為噶哈巫族。
巴宰族人遷入埔里後,住在烏牛欄台地(愛蘭台地)多為巴宰族;居住於眉溪流域旁之眉溪四莊(牛眠山、守城份、大湳、蜈蚣崙)則為噶哈巫族。(維基百科)
其實在大安溪二岸都有巴宰族人的後裔,只是和漢民族同化罷了。
這次小編去的地方,苗栗縣三義鄉的鯉魚國小,在大安溪的北岸,就在要去鯉魚潭水庫的入口處。
這裏也居住有一支巴宰族人。
該族的過年稱為「番仔過年」或「姓潘的人過年」為農曆十一月十五左右舉行。
並製作傳統食物「阿拉粿」,及舉辦「牽田」(mahalit)、「抓大魚」、「走標」(maazazuah)等族群傳統活動。
小朋友跳著傳統舞蹈,巴宰族的服飾以藍色為底,邊邊是帶點紫色圖案,還蠻漂亮鮮豔的顏色,看起來也充滿活力。
這邊坐著的是穿一般常見以紅色為主的衣服,是不是以年齡或是階級來區分呢?
一時之間也搞混了。
「走鏢」是什麼呢?是去補魚嗎?
就是跑馬拉松,代表你有強健的體魄,可以保護族人。
馬上就要鳴槍起跑了,選手們加油了。
認識一下巴宰族的命名吧
好像很多原住民名字也是這樣,就是和祖、父輩名字連在一起,這樣就能知道,是誰家的孩子了。
準備要上場了,看起來穿紅色衣服的明顯要比藍色衣服的要來的大一些。換句話說紅色衣服是中高年級,藍色是低年級的服裝。
也有遠從南投來的巴宰族的族人來參加。
第一次來記錄巴宰族的過新年,認識不同的文化。
不管你是那一族人,自己的母語,自己的文化,可不能斷在這一代人身上。
以後要再想了解,隨著母語的失傳流失,就更加困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