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腸胃一直不太好,這已經多年的毛病了。
隨著年紀的增長,發現自己越來越宅,
經常是一個人獨處,在專注在某一事的時候,就容易把時間給忘了。
五鶴山五穀宮這一篇已準備很久了,
前幾天是五穀大帝生日,還是把它完成好了。
公館鄉有二座主祀神農大帝的廟宇──
公館五穀宮、五鶴山五穀宮,香火都很鼎盛。
到底全台灣的五穀宮,那一間才是最早肇建的呢?
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相關的文件資料,
不過這二間廟都很有可能就是。
先來看一看五鶴山的這間五穀廟,五鶴山五穀宮。
非常有可能是全台最早的五穀廟。
五鶴山五穀宮創建於1815年(清嘉慶二十年)夏季,
據廟方沿革所載,相傳是五穀神農大帝降臨顯現的原址,歷經多年的擴充與改建。
民國五十九年改建成堅固且古色古香的宮廟,
後又經過經年翻修、重整而成今日所見的廟宇,
廟中正殿高掛清同治八年(1869)福建督學劉奠川所頒贈「始播百穀」匾額。
這樣算起來也有二百年的歷史了,也是公館下三庄的信仰中心。
全省各地的五穀宮很多都要到這裏回娘家,
有遠從花蓮來的,都是從這割火分祀出去的。
中國大陸和台灣隔著台灣海峽而直線距離最近的地方,就在新竹和苗栗的沿海。
也就是先人渡海登陸地點最有可能就是新竹和苗栗二個地方,
再沿著後龍溪、中港溪、西湖溪、苑裡溪、大安溪、頭前溪一路往內開發。
清朝起先是先開放給福建省籍來台灣,後來才開放給廣東省籍,
所以福建省籍的以沿海平原居多,
廣東省籍因來得較晚,一般都是居住在丘陵山坡地帶。
福建居民因靠海關係,一般都是信奉媽祖;
而廣東居民居住在山地,以農耕為生,所以自然而然就是信仰五穀大帝。
進來之後有個小公園,有許多大樹。
這是榕樹的氣根。
五鶴山五穀宮的沿革介紹。
終於拍到了最老的一個匾額。
這就是有利的證據,
我是回來後在電腦加亮才看得清楚,
現場看不太出來,
廟方並不知道這塊匾的寶貴。
旁邊也供奉文昌帝君,
客家人一般都重視教育。
據說全台最多博士的地方是高雄美濃。
它也是客家鄉鎮。
這裡寫得非常清楚
住了一輩子沒注意看也許也都不會知道緣由?
經常玩耍的地方。
五穀豐收
是每個農民的希望。
某一日從外地回來經過這裡時間已晚,
卻不知晚上的五穀宮是什麼樣子?
何時有燈了呢?
趕緊停下來。
原來自己那麼宅,
竟然都沒發覺到。
不用大老遠去外地看燈會,
就近就可以了,
想到這裡不禁高興了起來。
白鶴是一定要的,
這裡的村名就是以牠命名的 。
公館五穀宮位於公館街的中心比較多人知道,
有名的彩卷投注站就在這附近。
順道提一下五穀宮的創建來由。
1810年(清嘉慶15年)距今已經二百年了,
廣東人吳汝宗渡海來台,經常到有油氣的出磺坑挑油販賣,
經常會在土地公廟休息,因而想起從大陸護身來台之「五穀神農皇帝」特牌,
奉於家中缺少香煙,乃萌移請於土地廟中,以供來往行人膜拜之念。
五穀宮一般是指位於館中村宮前路的改建後的廟,
原本是被列為縣定古蹟,但有一派廟方人士堅持改建,
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,以怪手先行拆除,
此舉造成另一派的反對衝突,無奈之下只得重建。
五穀宮最近常上新聞媒體是因這間廟邊一家彩卷行,
二次開出頭彩彩金而引起關注,引來風水之說,說是五穀宮的庇佑。
公館鄉居民是農產業生產為主,
百姓首要注重的就是風調雨順、五穀豐收,
在這個前提之下時而需要祈求上天神靈的護佑,
而教民種植百穀的神農就成為重要的信仰對象了。
至於圖呢?
我就不貼了,改建後就是新廟,不是原來被列為古蹟的樣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