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篇是呼應竹南中港番社古厝的,中港社的道卡斯族人有舞場,
是祭典時大家圍成一圈跳舞的祭場。
而今天這一篇是現今道卡斯族最大的一個社,
它就是位於後龍的「新港社」,就在高鐵站的附近。
已經來好幾年了就為記錄它的麻達走鏢祭典,
陰錯陽差就只差一天而已,既然來了還是到處轉轉看看。
這裡就是舉行祭典的地方,
他們傳統服飾是由紅、白二色組成;
但臉怎麼都是畫成了黑色呢?
我所認識的新港社的道卡斯族人,他們並不黑,
和我們一般人無異,並看不太出來是平埔族。
位於造橋鄉的龍昇湖,當地人所稱的「大潭」,
就是道卡斯族人的聖湖,他們皆認為祖先就是起源於此,
新港社也不例外,走鏢很可能就是從龍昇湖開始,迎接祖靈。
那麼「走鏢」指得是什麼呢? 是和飛鏢、射箭有關嗎?
我沒有親眼目睹「走鏢」的祭典,不知它真是的意思是什麼?
但這是少數可以讓外人參觀的祭典活動。
我參觀過巴宰族的「走鏢」活動,
它有點像是現在的馬拉松,由族人不分男女都能參加,
如果能夠在這樣活動拔得頭籌的男人,自然就能受到族人的尊敬,
代表能夠保護好族人,也更容易獲得年輕女孩族人的青睞,
也就是有更多的女孩想嫁給他。
有些原住民族不是也有類似的習俗嗎?
比如曾經獵過一頭山豬就代表是一位真正的勇士,
在房子的屋檐掛滿了山豬和鹿的頭骨,
越多也就代表了在族裡面的地位就越高。
錯過了走鏢真正的時間,但還看得到祭典時所用的祭旗和香。
五支旗是代表了後壠的五個社嗎?
其他四個社已經和漢人同化了,
現在就剩新港社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個社。
我們已經知道了道卡斯族為平埔族,原居於新竹、苗栗、台中一帶的海岸平原區。
那麼在苗栗地區又有哪幾個社呢?
在苗栗的後壠五社中計有
後壠社(今後龍鎮);
中港社(今竹南鎮);
新港社(今後龍鎮);
貓裏社(今苗栗市);
加志閣社(今苗栗市)。
貓裏社和加志閣社後來合併成「貓閣社」。
現在還保有祭典者大概只有在今天後龍鎮新港地區,大約二千人。
由此看來現在的地名都是和道卡斯族的這幾個社有關,直接翻成普通話而來的。
台灣原住民跳舞好像都是一樣,以這種手牽手方式跳舞的,妳也學會了嗎?
這些都是在地的藝術家所畫的壁畫,
這一面牆畫得比較可愛卡通一點。
-
大體上在以前苗栗縣就是由後壠五社和崩山八社所組成。
前面已經提過了後壠五社,那麼崩山八社又是指哪八社呢?
崩山(蓬山)八社計有
大甲西社(台中市大甲、大安區)
大甲東社(台中市外埔區)
日南社(台中市大甲區)
雙寮社(台中市大甲區)
貓盂社(苗栗縣苑裡鎮)
房裡社(苗栗縣苑裡鎮)
苑裡社(苗栗縣苑裡鎮)
吞霄社(苗栗縣通霄鎮)
這只是苗栗地區而已,
由此可見以前的道卡斯族傳統領域分佈很廣,最南邊到了台中大甲,
最北邊就連新竹和現在南桃園都還是它的活動分佈範圍。
那能不能舉出有名的道卡斯族人呢?
有名的道卡斯族人有紀政、劉政鴻等,
還有一些歌手和主持人就不列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