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是接續前一篇出關古道南段,也就是關刀山的下篇。
因為在網上查了一下,好像都沒有北段這一段的相關文章,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。
如果是有車可接駁的話,也可以安排一日縱走,從北段起點開始,再走到關刀山, 車子就在尾端關刀山接駁,反之亦然。
出關古道目前分為二段,以聖衡宮為中點分為北段和南段,南段可以到達小百岳之一的關刀山; 北段就到十分崠。
而整個出關古道以前是可以到達後龍溪畔的出礦坑,只是還沒有開通沒有人走,有點可惜,不然是很好的一段古道。
因為二端都有公路可以相連,接駁也比較方便,這些都是以前挑夫所走的路,想想先人真是不簡單。
徒手走在稜線上,上上下下都會累了,更何況肩上要挑上百斤重的東西呢?太辛苦了。
我是從十分崠開始往觀音亭方向走,這樣就可以在薑麻園的聖衡宮休息,這裏有攤販就不怕沒有得吃又可以上洗手間。
由於找不到全長到底有幾公里?在古道上看到的標示牌最遠是2.5K, 之後就沒有看到了,估計全長應該有4公里遠。
來回包括休息時間,我們慢慢走總共花了五個小時,這樣可以給山友參考一下,就有個底了,腳力好的就快一些,
腳力差一些的就看風景慢慢來,達到運動目的就好。
下圖是今天所要走的古道相關位置圖,做得還真是漂亮。
下圖就是十分崠的涼亭,非常有特色,山裡也起了大霧。
出關古道就由這兒開始上山,這一段是產業道路。
途中看到的李子園,花早謝了,葉子都長出來了。
這一段的路標和指示牌包括先前的路線圖都是用陶燒製而成,這是非常罕見的。
個人是很喜歡,看了心情都好了起來。
路邊看到的土地公,還是非常傳統有歷史,用石頭鑿出來的。
原來出關步道四個大字是在這裡。
算是今天的一個收穫。
一路上會經過竹林和樹林,走起來是很舒服的,只是霧越來越大了。
好像走進了仙境一般。
它就是東坡肉岩壁,吃貨的人可能有感覺,大家自己想像了。
中途的休息平台,這兒有一條岔路,只管往前走就是了。
古道到了這裡產生了變化,有人開墾,旁邊可見一工寮,
古道被大樹橫擋整個封住,不知是誰所為?不讓人進入。
之後只好都沿著他們要上山工作的產業道路走。
沿著指標走,路還算好走。
岔路口,取右往聖衡宮走。
到了這裡就接到130線道,往上走就是聖衡宮了。
終於到了,卻是起了大霧,連聖衡宮都快要看不見了。
趕緊到對面的小攤處喝碗熱湯,暖暖身,順便買些新鮮的桂林筍回家加菜。
就在這休息片刻也欣賞這裡最出名的雲海。
回家的路各自努力吧
基本上沿路風景不錯,只是為何會有人在古道上開發呢?
這些地還是私人士地嗎?
如果把全線的出關古道都打通,就可以從台六線的出礦坑到130線的薑麻園了,
會是連外縣市人都會很方便的一條古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