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國軍對日抗戰的第一槍是誰開的?
在哪裡打響的?
在九一八事變後,日軍企圖佔領整個東北,
以當時奉系的實力是可以和日軍打上一仗的,
奉系可以說是當時國內實力最強的軍閥勢力。
張作霖死之後,
國仇家恨,新仇舊恨加上現在又有了殺父之仇,
東北軍完全是有一戰的理由,
好好把這些帳算清楚,
可是日軍卻沒有遭到太多的抵抗,
這和老蔣採消極的作為有關,
就這樣把整個東北就這麼送給了日本人。
而這也間接的為後來的西安事變埋下了遠因,
也難怪張學良會不滿老蔣消極的對日態度,
張學良認為應該先把內部矛盾放下,
先全力對付入侵的日本。
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
身為張作霖的兒子,
人稱少帥的張學良,
日本人有著殺父之仇,
若讓日本人不費一兵一卒拿下整個東北,
這要如何對擁有超過30萬的東北軍交待?
九一八事變時時任黑龍江主席的馬占山,
為了阻止日軍帶著坦克大炮渡河前進齊齊哈爾,
在黑龍江省的江橋,
對日抗戰第一槍就是由他在江橋打響的,
打了十天左右雙方死傷均二、三千人。
這裡的馬占山就是回族人,
在抗日戰爭中表現的比中央還要強悍強硬,
在將領中很多都是回族都是姓馬的,
馬占熬、馬海晏、馬千齡、馬福祿、馬本齋、馬步芳、馬鴻逵、馬鴻賓等,
很多人把回族人當成是極端分子,外族人,有人稱他們穆斯林,
其實他們早就在唐朝安史之亂前就在中國落地生根了,
現在在寧夏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回族人,
再來是甘肅、青海、陝西、新疆、安徵、內蒙。
在現今的寧夏有一所回族博物館、
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找到這一篇格文,
裡面有精采的介紹。
整個寧夏已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,和省是同一級別,
而今天介紹的也是回族自治區,但是是地級市級別,
差別在此而已。
而寫這一篇是為了讓大家對回族有一定了解,
不要對他們有一定的偏見。
八坊十三巷,臨夏回族特色街。
這裡是夜間比較熱鬧,
所以我們就來這裡逛還吃晚餐。
這裡告訴朋友一個小祕密,
在大西北旅行若不知道要去哪裡吃飯?
要吃什麼?
那最簡單的一個辦法,
就是去回族人開的飯館,
這樣出錯的機會就會比較少,
因為習慣的養成和宗教上的嚴格要求,
他們都會比較乾淨衛生,
口味也和我們不會差太多。
這是我去過大西北各地得出的結論,
看到的就算是賺到。
臨夏回族自治州,簡稱臨夏州,
位於甘肅省中部,黃河上游,
首府臨夏市是古代絲綢之路、
有“河湟雄鎮”之稱。
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。
黃河貫穿西北部 ,
全年平均氣溫為8℃ 。
回族的男人,一般頭戴回回帽,
從顏色上看,有無沿小白帽、小黑帽,大多數喜歡戴白帽 。
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,冬季戴灰色或黑色。
回族在禮拜磕頭時,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,
遂發展成為一種 一種無沿小圓帽 習俗。
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 ,
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,搭蓋頭。
戴蓋頭的習俗,源於阿拉伯國家 ,
在阿拉伯地區,原來風沙很大,水源缺乏,
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淨身。
為了防風沙,講衛生,
婦女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。
久而久之,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。
蓋頭有少女、媳婦、老人之分。
一般少女戴綠色的,嵌金邊,上繡素雅花草圖案;
已婚婦女戴黑色的,只披到肩頭;
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,披到背心處。
從清末到民國時期有名的馬家軍,
就是甘肅臨夏的回民,
它的大部分將領也都是回民,信奉伊斯蘭教。
實際控制著甘肅、青海、寧夏的就是馬家軍,
三個省的範圍,不可謂不大。
馬家軍的崛起於清末的陝甘回變,
而馬家軍主要是從馬占鰲開始的,
主要人物有甘馬的馬安良、馬廷賢,
青馬的馬步青、馬步芳、馬仲英,
寧馬的馬鴻逵、馬鴻賓等人。
1933年蔣介石命孫殿英為青海屯墾督辦,
結果招到致命性的打擊,
還是敗於馬家軍手下,
所以不可謂不強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