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因為疫情關係,不能出國旅行,所以外島就成為了偽出國了。
一樣要拉著行李坐飛機坐船,也是有出國的感覺。
從而產生一個新名詞,叫跳島旅行。
又多了一個叫報復性旅遊。
跳島旅行還比較有點意思,有走跳到外島的意思。
那麼多外島中,澎湖成為大家的首選,船班和飛機都是客滿的。
不知道妳是不是也參與其中呢?
這一星期終於把電腦給搞定了,真是累壞寶寶我了啊
所以也就選了這2018年底的澎湖行來湊一下熱閙。
在台灣, 從民國七十三年起,也已相繼成立了墾丁、玉山、陽明山、太魯閣、雪霸、金門、東沙環礁、台江、與澎湖南方四島,共計九座國家公園。
墾丁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座成立的國家 公園,三面環海,為台灣同時涵蓋陸域與海 域的國家公園。
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是目前最後成立的國家公園,成立於103年6月。
這其中最難親近的國家公園大概就是雪霸、太魯閣和東沙三座國家公園了。
中央山脈平均海拔大約也才3100-3200公尺,單單雪霸的聖稜線平均海拔都是3500公尺起跳,是台灣最高的一段瘦稜線。
而東沙大概除非你是軍人或是海巡人員,不然也是很難靠近。
剩下的就只有金門和澎湖沒有去過。
所以一直想去金門或是澎湖一趟,不要被外國朋友問起澎湖和金門是長什麼樣子呢?
深怕答不出來,鬧出笑話來,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去過一次。
第一次到澎湖,卻遇上了玉免颱風來搗亂。
準備下飛機了。
大菓葉柱狀玄武岩
是我最想拍的一個景點,位於西嶼。
日治時期為聯絡馬公與西嶼間的海上交通,在大菓葉海邊闢建碼頭,
挖取石塊泥土時意外地發掘了這片埋於土中、沈睡千年的壯麗柱狀玄武岩 。
據帶領我們來的當地攝影愛好者說,這裡還是私人土地。
一個有世界級的自然地質景觀,還是私有地,要如何來發展觀光呢?
這問題該不該來尋求解決之道?
當然拍了很多,天空下著雨,就貼個二張意思一下囉
有海景的民宿,有地中海風味吧
不知誰是雨神把雨從台灣帶來澎湖了,他們說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下雨了。
《外婆的澎湖灣》這首歌,儼然成了澎湖觀光的代言歌曲,它已經傳唱將近30年,
這首歌也是歌手潘安邦主唱的成名作,是民歌手葉佳修第一次為別人填詞譜曲的歌,結果一炮而紅,直到現在這首歌旋律一響起,許多四、五、六年級生,甚至七、八年級生都能跟著哼唱。
葉佳修於1979年在唱片公司安排下認識了潘安邦,知道了潘安邦童年在澎湖與外婆祖孫情深的故事,為他寫下這首歌,潘安邦當天立刻用公用電話,從臺北打長途電話到澎湖給外婆。
他說,當時他在電話裏唱了這首歌,可是電話的那一頭在他唱完後沒有任何聲音,他可以感覺到外婆在啜泣、流眼淚。
<<外婆的澎湖灣>‧這首歌背後藏著許多潘安邦與外婆的祖孫故事,用真情唱自己的故事。
這首歌的作者是葉佳修,他是花蓮人,也沒到過澎湖的情況下,憑著想像力創作了這一首歌。
據葉佳修回憶說到,他是站在花蓮高中的樓上,望著太平洋而寫下的。
就像是羅大佑宎寫下<<鹿港小鎮>>一樣,他也不是鹿港人,是憑著想像寫下的。
創作人都有這一種特質,有無比的想像力。
風櫃
侯孝賢的電影「風櫃來的人」一片,而使風櫃聲名大噪,一度還成為澎湖的代名詞 。
張惠妹有一首歌<<聽海>>, 歌詞有一段是 聽海哭的聲音,
海會哭嗎?,如果會的話,應該就是風櫃了。
它位於馬公市風櫃里。
由於海浪長年的沖擊,形成了狹長的海蝕溝及海蝕洞。
每當巨浪激盪,衝向洞口,岩洞內一陣陣如雷濤聲,如風箱鼓風,如遇到風勢大、風向恰好、海水漲潮時,
還可見到水柱噴潮的奇觀,風櫃聽濤即由此而來。
來的時候已經很晚了,用手機拍下這一張。
也算是打卡吧
我是因為電影「風櫃來的人」,才來的。
全國最古老的眷村-篤行十村 , 興建於西元1907年的篤行十村,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。
篤行十村2007年經澎湖縣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;知名歌手潘安邦、張雨生都出身於此。
鄰近馬公觀音亭的篤行十村,是全台灣最早的眷村,位在澎湖馬公本島的金龜頭,
日治時期是澎湖島要塞司令部和馬公重砲兵大隊軍官宿舍,戰後由政府接收,
改為澎湖防衛司令部軍官有眷宿舍,並命名為「篤行十村」,
占地有1.8672公頃,澎湖縣政府在2007年公告為歷史建築,以「眷村文創園區」 。
照片是一老村子,借這張照片來說明一下眷村出了二位名人,他們是潘安邦和張雨生。
而潘安邦的老家就在海邊,花火節放煙火的地方。
有空時可以自己來看一看。
黃牛哥說;:「老兄,你要拍我嗎?為什麼不靠近一點呢?」
牆面的石頭很有當地特色吧
給妳猜一猜這石頭叫什麼名字?
它叫「咾咕石」、或是「咕咾石」。
美女說幫偶拍一張吧
怎樣呢? 還過得去吧
這員外和員外夫人,妳們公然打情罵俏哦
颱風天中我又收集到一座燈塔了。
這裡有它的石碑簡介。
這個老兵,你的槍呢
颱風天也不能鬆懈,隨時注意可疑的人、車,確保營區安全。
馬公港
旅館就在馬公港旁邊,在所住的旅館拍下馬公港一景。
咕咾石的傳統民居,是真的還有人住哦
這是我第二個想拍的。
有機會再來。
摩西分海
終於拍到了,不過風浪太大,不能下去。
只能岸上拍,以策安全。
它位於湖西鄉奎壁山,摩西分海。
故事是引舊約聖經的故事,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舊約。
最後就是大合照了
選在跨海大橋照一張吧
澎湖,古稱「平湖」或「彭湖」。史前時期,有粗繩紋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存在,證明澎湖至少在五千年前已有先住民生活。
連雅堂在1920年台灣通史稱:「澎湖之有居人,尤遠在秦和漢之際,或曰楚滅越,越之子孫遷於閩,流落海上,或居於澎湖。」
而史籍可考的最早歷史史學家的看法不一,在隋代以前,並無任何文獻資料可供參考,
一些學者認為最早見於文獻上的記載為《隋書流求國傳》,其中記載隋煬帝三次派兵伐流求。
而元初馬端臨的《文獻通考》曾記載:“琉求國在泉州之東,有島曰澎湖。煙火相望,水行五日而至”是較早期有關澎湖的紀錄[1]。(摘自維基百科)